在GSC上映的法国电影《The Family》讲述寄养课题,让人反思:家人的定义真的以血缘来决定吗?也让人更想了解寄养和领养之间的分别。

从法国电影《La vraie famille》,又名《The Family》(在《2022年法国电影节》的其中一部电影),寄养课题不新鲜,但法国导演Fabien Gorgeart 的处理方法让人动容!因为故事是采样自己的童年寄养经历。这样的感受是一气呵成的,因为虚构的成分较少。
女主角Mélanie Thierry更凭此电影获得了第36届那慕尔国际法语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。
电影说的是和寄养母亲Anna和养子Simon之间无法割舍却又被社会福利局狠狠切断关系的故事。
故事是这样的,Simon在18个月大的时候被Anna一家寄养了。后来Simon的生父(当年因为丧妻,需要糊口而放弃抚养孩子)要求周末要和亲生儿子相处。可是对于早已习惯在Anna家生活的Simon虽然万般不愿,也尝试配合。
其中,当Anna被指示不能在公开场合让Simon喊她做妈妈后,她决定和Simon私下两个人讨论,且答应在两个人相处时可以叫她妈妈。
(雷区开始,想看电影勿往下看)
后半段故事的发展,是原生家庭和寄养家庭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,加上社会福利局的介入裁决,让Simon最后无法再住在Anna家,而必须到领养中心寄宿,而且往后也不能探访或来往。那段母子依依不舍的场面看得心揪成一团。
当然,最后Anna也接受了事实,就算看到Simon和生父出现在同一个电影院附近,也选择不见面。电影也随着结束了。
其实我对寄养没什么概念,但稍微了解发现,寄养和领养有着不同之处。合法的领养,在法律上称作“收养”,是受到法律保护的。寄养的话,将孩子委托给有能力照顾孩子的家庭,福利局仍旧是孩子的监护人,而受委托家庭则为孩子的养护人。
明白了这点,也就更明白电影里发生的事迹了。
无论是原生家庭、领养家庭或寄养家庭,童年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时期,用“爱”养孩子永远不会错。
若对《法国电影节2022》有兴趣,你可以从即日起透过GSC手机应用程序、官网www.gsc.com.my或e-kiosk,以获取法国电影节的戏票。
Comments